一、你一定能默寫這首《天凈沙?秋思》吧?用工整的楷書寫寫看!
二、昏鴉的昏字,除了與夕陽西下呼應,你還讀出了什么意味?
答:
三、有人說古道西風瘦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風駿馬,則意境全變,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么?談談你的看法吧!
答:
四、整體感知這首元曲,說說曲中之人為何斷腸?
答:
五、意象,是被作者賦予了一定意義的形象。馬致遠選用了枯藤、老樹、昏鴉、古道、西風、瘦馬等意象來表現秋天的凄涼肅殺,你是否也能選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,來表現對某個季節的感受?
答:
發展空間
一、閱讀下面的散文,回答問題。
多謝西風
劉雨農
①多謝西風!
②它把后園的桂花一齊吹放了,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,是詩人的形容詞。這里只有花的芬芳,水的澄清,天的莊嚴而純潔,以及一切蟲兒的歌唱。
③我曾徘徊池邊:那池中的游魚,兩兩三三,交頭接耳地過去了;戲水的白鵝,清影在波中浮耀,紅掌兒翻向青天,年輕的魚兒羞躲了;綠衣仙女似的翠鳥兒,嚶然一聲,仿佛報道晨妝才了;白鷺有時飛到堤邊,靜悄悄地站著,恰似一個披蓑衣的釣叟。
④我曾小立斷橋:天末彩霞,倒影池塘之中,一片紅光似火。我小立斷橋,消磨了幾度黯淡的黃昏,癡等新月的東升,驚醒了棲鴉之夢。垂楊倦了,桂花在隔院送香,黃橙添蓋了顏色,青藤橫撐了纖腰,天上的星兒搖搖欲墜。
⑤我曾慢步登梯:郊外的山光,郊外的村莊,遍野的牛羊,淺水湖中,尚有殘荷點點,不是殘荷,仿佛是落花片片,莫不是荷花又重開了?樹葉青青,有如春草之爭妍;雁兒陣陣,有如夏云之飛翔;蒼煙渺渺,和著輕云裊裊,是誰在那噓氣如蘭?望不斷的天邊,也許有蝶兒成雙的飛舞,也許有鶯兒歌唱,燕子裁衣。
1.通讀全文,概括說明作者為什么要多謝西風?
答:
2.文中第②段描寫秋景,可謂有聲有色有味,你能找出相應的語句么?
答:
3.比較下列兩組句子,說說哪一句更好,為什么?
⑴A句:這里只有花的芬芳,水的澄清,天的莊嚴而純潔,以及一切蟲兒的歌唱。
B句:這里只有花的芬芳,水的澄清,天的高遠而湛藍,以及一切蟲兒的歌唱。
答:
⑵A句:那池中的游魚,兩兩三三,交頭接耳地過去了。
B句:那池中的游魚,一群一群地游過去了。
答:
⑶A句:綠衣仙女似的翠鳥兒,嚶然一聲,仿佛報道晨妝才了;
B句:長著綠色羽毛的翠鳥兒,嚶然一聲,鳴聲悅耳動聽。
答:
4.作者在第⑤段中寫秋天的殘荷、樹葉、雁陣、蒼煙輕云等景物,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,你認為這樣寫好么,為什么?
答:
參考答案
收獲平臺
一、略。
二、昏鴉令我們聯想到是黃昏時烏鴉回巢的畫面,這畫面,有幾許蒼涼,更有幾多溫馨,令天涯游子觸目傷懷:連烏鴉都回到自己的家了,而我卻仍舊孤獨地游走天涯。
三、有道理。同樣是古道西風的背影,瘦馬令我們聯想到游子已經奔波得太久、太疲倦了,甚至可能處境困窘,連馬都累瘦了;而若是一匹駿馬,則讓我們聯想到騎馬的應是英姿颯爽的俠客,正馳騁天地間,施展自己的抱負。二者意境大相徑庭。
四、曲中之人之所以斷腸,是因為他遠離故鄉,騎著瘦馬冒著西風,漂泊在天涯。烏鴉歸巢了,路人也回到了小橋流水邊炊煙裊裊的家,而他,依舊漂泊。這一切,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斷腸?
五、略。注意選取那些能表現意境的意象,如果富有個性,就更好了。
發展空間
一、1.因為西風吹送給作者一個多姿多彩的秋天。
2.有聲:一切蟲兒的歌唱;有色:水的澄清;有味:花的芬芳。
3.(1)A句中寫天,莊嚴而純潔,賦予天空精神內涵,作者傳達給讀者的就不只是客觀的天色,而同時包含了自己對天空的景仰與喜愛,所以A句更好。
(2)A句寫魚兩兩三三,交頭接耳地過去了,聯想豐富,恰倒好處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,形象地寫出了魚兒們活潑可愛的情態,所以A句更好。
(3)A句運用了比喻兼擬人的修辭手法,把翠鳥比作綠衣仙女,又相應地寫她清晨的啼鳴,仿佛報道晨妝才了,更顯得嬌媚可愛,而天地間也因此顯得情趣橫生,所以A句更好。
4.作者將秋天的殘荷、樹葉、雁陣、蒼煙輕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,表明在作者心目中,秋天與春夏一要,都有盎然生機。這樣寫,才更突出感謝西風的主題。